自上世纪末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在满足传统刚性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迸发了更加多元的需求,健康管理、治未病等医疗服务昭示着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扶持政策的出台、行业技术的更迭、产业链的扩展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形态——医疗健康城:趋向于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平台。
1. 出现背景及条件
目前,在国内公立的大型综合医院中,医疗资源和医疗需求高度聚集,但这种处处大而全的管理运营也伴生了挂号难、看病贵、候诊久等问题,医疗资源利用率明显不足;同时,医疗资源集中在疾病诊疗阶段,预防、保健和康养等多样化需求得不到优质有效的治疗支持,医疗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就医环境空间和功能较为单一,缺乏人性化服务体验。从需求端出发,资源高度集中的平台迫在眉睫。
其次,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迭代,“健康中国”成为发展核心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丰富健康产业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医疗卫生信息化和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更是在社会办医方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简化准入审批服务、完善医疗保险支持。医药创新、服务升级、医疗信息化、治疗精准化、医疗资源共享等多方向行业发展获政策支持。
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社会资本正源源不断投入健康产业发展,因此诞生医疗健康城这一新型医疗模式。医疗健康城,也称医疗综合体等,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medical mall,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以医院为核心的建筑集群,以健全精准健康管理为理念,以医养康护体系服务为支撑,以国际国内医疗资源为后盾,兼容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医疗需求,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呈现出集中化、综合化、多元化等特点。
医疗健康城发展业态
2. 选址定位
医疗健康城最初的定位是成败关键的一步,而战略定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客户定位,也就是为谁服务。新兴的医疗城不仅要承担补充城市基础医疗体系建设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满足市场更多元的人群和需求,因此其不仅需要顶尖的医疗技术,更需要开放成熟的消费理念。
目前对于中国而言,城市顶尖三甲医疗机构多为大学附属医院,同时肩负高校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使命,能够实现科研和医疗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因此具备较高的医疗水平,并以其为产业标杆,发挥较好的产业带动效果,逐步吸引其他企业入驻。如北大医疗城,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核心医疗依托,建造集“医、康、养、研、孵化”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生态集群。
北京大学医疗城
而从我国新建设的医疗城来看,挑选在“市场端”的占大多数,在城市群协同战略下的大城市及周边是很好的选择。从国内规划建设项目的分布地区来看,健康城项目落位基本集中于中东部的重点一二线城市,这些地区中足够的受众和消费人群是医疗健康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部分医疗健康城列表
地区 |
名称 |
北京 |
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北京大学医疗城、燕达健康城 |
山东 |
青岛莱西国际医养健康城、青岛红岛医疗中心 |
江苏 |
南京江宁医疗服务中心、常州国际医疗园区、无锡国际医疗园 |
湖北 |
武汉盘龙城国际疗养城、光谷国际医疗城、后官湖国际健康城 |
四川 |
温江医学城、泸州西南医疗康健城 |
上海 |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青浦远大健康城 |
广东 |
广州医疗中心、中英(广东)国际医疗健康城 |
海南 |
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 |
放眼全球,还可以发现另外一种医疗城:选址旅游属性目的地,依靠旅游资源优势,为全球人群提供顶级医疗、游乐、购物等一体化服务。如迪拜健康城——全球首个医疗保健自由区,以旅游人群带动医疗服务发展,业态不仅涵盖医疗服务,更有酒店、购物中心等旅游娱乐场所。
迪拜健康城
3. 项目特点
3.1 “医养结合”的综合医疗服务理念
医疗服务通常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四个部分,在传统理念中,医疗服务核心是诊断和治疗,随着观念成熟,现今“医养结合”道路逐渐显现,而医疗健康城主张的“医养结合”,在传统治疗医疗的基础上,更强调对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维护,以及长期护理、康复等促进服务链两端的环节,以“医护+保健康养”的新型综合医疗健康理念为人们打造“医为基础、养为核心”的积极生活方式。
3.2 全面融合的功能体系
医疗健康城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外延至以改善生活品质为目标的服务,如体检、健康管理、美容整形、月子中心和老年护理等,同时也为医疗技术研究与交流、患者家属陪护等提供空间。它强调医疗与城市产业、城市生活等各方面功能的全面融合,构建完善的圈层功能体系,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3.3 开放式共享的绿色康养环境
医疗健康城的打造要求医院摆脱早期象牙塔式、独立发展的封闭模式,从有距离感的“白色”到友好的“绿色”,强调共享、友好、服务的理念,以与城市共享的开放式绿色康养生态环境,提升医疗空间的友好度及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创造高效的城市服务地标。如新加坡诺维娜健康城,不仅内设中央公园、绿色大道等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还在陈笃生医院中设置购物中心和绿化廊道,增添健康生活气息。
陈笃生医院空间连廊与室外绿化
3.4 健康产业的联动与跨界
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形式也将带动产业链的延伸与跨界。医疗健康城将娱乐休闲、旅游度假、商业生活以及医疗教学科研等上下游产业联动起来,助推城市产业发展。如北大医疗城结合了医疗服务与科研教学,迪拜健康城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医疗服务等等。
4. 发展模式
4.1 医疗服务一站式
即提供涵盖全科医疗、专科、康复、预防、养老、特殊医疗服务等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服务主体通常为综合医院,整合多类型的专科医疗中心,提供从前期疾病预防保健到康复护理、养老等横向一体化的服务,甚至延伸至月子中心、整容美容、心理咨询等提高生活品质的医疗新领域。
4.2 医疗产业纵向延伸式
即以医疗服务为中心,集合医药研发、医护培训、医疗博览,及与提高生活品质相关的医疗服务等,从医疗服务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整合医疗相关产业,提升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4.3 “医疗+生活”融合式
即以健康服务整合多样化城市服务,包括酒店、商业街、养老社区等形态,以“医疗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的组合形式,形成健康服务多元化的医疗实体。
而从实际落地角度看,医疗健康城的三种发展模式并非完全割裂的,而且相互叠加,采取复合型发展路线,更多元地满足新时代健康需求,发挥规模化效应。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一站式医疗服务为吸引点,打造“医疗+生活”的健康生活方式;温江医学院兼顾产业发展与健康住区建设。
5. 优劣势分析
5.1 优势
在医疗健康城的发展模式下,虽然主体内容丰富,但仍然均在原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并且相互合作,形成了地产开发商、医疗机构、政府、医生、消费者多元共赢的局面。
对于政府而言,医疗健康城的形式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推动了社会办医的发展,促进了医疗体系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等问题;
对于地产开发商而言,进军健康产业后仍然主要承担建设工作,但还可拓展对医疗行业的认知和经验,同时具有规模的优质医疗资源集合必然会产生聚集效应,提供更加生活化的专业医疗服务以吸引消费者,有效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依旧从事医疗行业管理运营工作,避免了征地、开发、建设等短板,并且还可以获得容纳新业务及设备的空间,实现规模扩大,改善服务环境,增加盈利的可能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在医疗城中获得从预防、诊治到康复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并且环境和体验更加安全、优质、舒适。
5.2 劣势
目前医疗健康城模式在国内仍属新生事物,实际落地运营情况尚未可知,对于其劣势分析只能从理论角度研究,参考现行医疗模式,未来医疗健康城的劣势可能有以下两点:
未纳入基本医疗报销:医疗健康城的绝大部分项目未纳入基本医疗报销范围,消费者需要自费或者使用商业保险报销。由于私立医疗服务价格通常较高,虽然在定位时已经选择相对高消费水平地区,但是能够负担高端私立医疗服务的人群依然较少,而商业医疗保险目前并未得到大范围覆盖,因此,医疗健康城的服务需要消费者全部自费,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
判定医疗责任主体较难:目前医疗健康城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是深化医疗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尝试,因为其中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准入标准、执业范围、行为规范、医疗事故的责任判定等都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或者法律法规作为准则,在结构多元、关系复杂的医疗健康城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其责任主体不容易判定。
诚然,医疗健康城这一新生模式似乎存在多方劣势,但一站式医疗服务、社会办医、共享医疗等行业发展方向仍势不可挡,医疗健康城不仅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将亚健康、慢病等健康管理服务放在首位,与传统公立医院形成服务错位,满足了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升级了人性化就医体验,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探索。未来3年内,预计会有20个医疗健康城在中国的大地上拔地而起,一波医疗健康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我们也期待会看到更多面向国际、面向民生、面向未来的医疗城出现。
在下一篇文章中,和睿将聚焦具体案例,整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并进行分析,盼为各地相关医疗健康城项目发展提供浅薄参考。